{{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Home / 部落格列表 / 林筱瑞獸醫師:7種貓貓常見寄生蟲,感染原因.避免方法一次告訴你

林筱瑞獸醫師:7種貓貓常見寄生蟲,感染原因.避免方法一次告訴你

2025-02-21
幼貓比成貓更容易受到寄生蟲的侵擾,因此!了解幼貓常見的寄生蟲種類及感染症狀也是新手家長非常重要的一堂課唷!

這篇文章帶你了解

幼貓的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因此比成年動物更容易受到寄生蟲的侵擾

寄生蟲不僅會影響健康,還可能傳染給其他動物甚至人類

因此,了解幼貓常見的寄生蟲種類、感染原因、症狀表現,以及治療和預防的方法,是一項重要的責任 .ᐟ.ᐟ

【常見的寄生蟲種類與感染原因】

寄生蟲可分為內部寄生蟲和外部寄生蟲

 

➤ 腸道寄生蟲

包括蛔蟲、鉤蟲、鞭蟲、絛蟲和心絲蟲

這些寄生蟲通常經由媽媽傳染給幼貓

例如通過胎盤或哺乳,或是透過蚊子叮咬

此外,也可能通過接觸受污染的糞便、土壤、蚊子叮咬而感染

 

➤ 外部寄生蟲

以跳蚤、壁蝨為主

這些寄生蟲通常經由接觸受感染的動物或環境而傳播

 

寄生蟲感染的症狀

蛔蟲

腹部膨脹、腹瀉、嘔吐(有時可見到蛔蟲)、食慾下降和毛髮無光澤。

 

鉤蟲

貧血、黏膜蒼白、黑色糞便和生長遲緩。

 

鞭蟲

慢性腹瀉、體重減輕和營養不良

 

絛蟲

糞便中可見白色或米粒狀的寄生蟲節片,可能伴隨搔抓肛門的行為

 

心絲蟲

活動力下降、輕微咳嗽和疲倦

中度感染則可能導致持續性咳嗽、呼吸困難和運動不耐力

在嚴重感染的情況下,則可能出現腹部腫脹(由於腹水積聚)、體重下降、心臟衰竭甚至突然死亡

 

跳蚤

持續抓癢、皮膚紅腫、掉毛或過敏反應,嚴重時可能導致貧血

 

壁蝨

局部紅腫、皮膚炎症,感染可能引發萊姆病或其他血液寄生蟲感染

【如何治療寄生蟲感染】

一旦發現幼犬或幼貓感染寄生蟲,應立即尋求獸醫的診斷和治療。治療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措施:

 

➤ 內部寄生蟲

使用適合幼齡動物的驅蟲藥物,例如口服藥或注射藥物。常見的驅蟲藥包括抗蛔蟲、鉤蟲、絛蟲和鞭蟲以及心絲蟲藥劑

若感染嚴重,可能需要多次治療,以確保完全清除寄生蟲

 

➤ 外部寄生蟲

跳蚤和壁蝨可通過專用的外用驅蟲劑(如滴劑或噴劑)進行治療

使用洗劑清潔毛髮和皮膚,並徹底清潔家居環境以防再感染

【如何避免寄生蟲感染】

定期驅蟲

幼犬幼貓應在出生後4-6週開始首次驅蟲,之後每隔4週進行一次

成年後也需保持定期驅蟲。驅蟲時間表應根據獸醫建議調整

另外也可以使用防護產品,例如防跳蚤項圈或長效滴劑

而外出時建議避免讓幼犬貓長時間接觸草地或土壤

 

清潔環境

維持居家環境清潔,定期吸塵並清洗寵物的床鋪

若家中有其他寵物,也應同步進行驅蟲處理

 

避免食物污染

避免餵食生肉或未經消毒的食物,這些可能含有寄生蟲卵

提供清潔乾淨的飲用水

 

隔離新動物

新加入的寵物應隔離,進行健康檢查和預防針施打,體內外寄生蟲預防後再與家中其他動物接觸,以防止寄生蟲傳播

 

每年5月至9月是奶貓季,有許多人就是在這個時候遇到自己的貓貓,大家切記再帶貓貓回家前一定要進行健康以及寄生蟲的檢查

不只可以增加貓貓的存活率也能幫助幼貓健康成長,為未來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